首页 行业分类
蹲点积石山——金川集团脱贫攻坚帮扶点采访日记(八)
日期:2019-09-05  来源:中国有色网

6月20日

大山里的“牛”人

2017年,金川集团结合积石山县群众养殖传统和市场需求,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产业带动模式,支持帮扶的四乡八村发展牛养殖富民产业。大规模的良种投入和恰当的产业模式选择,使8个帮扶村的牛存栏量由2017年末的760头增至3356头,一年时间增加3倍多。金川集团8个帮扶村364户帮扶户有近三分之二成为牛养殖产业的受益者。

在关家川乡帮扶村,笔者认识了几个“牛”人。

金川

拉起家的养牛人

距离芦家庄村村委会三四公里处一个不算高的山头上,住着党正良一家。2017年,33岁的他被分到了金川集团帮扶的“西门塔尔”。养过羊、懂一点儿养殖技术的党正良明白,这牛品种好、市场好、价格稳定。

“我贷了精准扶贫款,添了牛。”党正良格外珍惜,“我要好好养,把我的牛养成精品牛。”现在,他的牛圈里“住”着9个“宝贝”,在村里都能“排得上号”。

进入党正良家,一排新房很抢眼——露着砖墙,也没上门窗。“还有些贷款要还;房子盖完还想添新牛;慢慢再盖吧,先发展。”党正良觉得自己现在挺幸福的,“养牛挣了钱,苦脱了。还有新房,两个娃娃都健康。”

“母牛下母牛,三年两头牛。”他说,“只要有点儿钱,我就买牛,以前买下品种不好的,就换成好的。”就在前两天,他把自己3头品种一般的牛卖了,换了2头新牛。

2018年,党正良脱了贫,兑现了年少时许在心底的誓言。现在,不仅日子过得好了,他还积累了不少好经验。村里有人买牛,很多时候都要请他“鉴定一下”。

最近,他“瞅”上了同村亲戚的闲置牛棚,想把它利用起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村里人……

养牛能人老马

金川集团在帮扶贫困村发展产业的同时,十分重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能人效应。

“老马爱养牛、爱学习,牛养得好,是村里的养牛大户、致富能人。”宁家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德说,“金川集团帮扶我们养牛后,在老马的带动下,我们村里养牛致富的人多了,养着十几头牛的已经有十多户了。”

宁家村村委会对面有一座大山,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一路向上,绕过一个山头到达另一个山头,再向下走一段路,才到老马家。5公里路,笔者开车用了20多分钟。

老马,50岁左右,外出“淘过金”,做过牛羊买卖,养牛很多年。老马爱学习这一点不假。金川集团举办养殖培训,他从未缺课。说起学习,他有些激动:“刚开始,我不懂技术,靠‘土办法’养着两三头牛,虽然挣了点儿钱,但不太好,金川集团帮扶队来了,找专家讲课,培训我们。我有信心,就多养了几头。”

门口铺撒着石灰,顶处有通风,饲料槽上下两个连接着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槽内摆放着“舔石”,老马介绍自己的牛圈时笑着说:“最大的牛已经1600多斤重了,我打算养到1000公斤再卖,创个我自己的纪录。”

不仅爱学习,老马还爱琢磨。通过培训,他“土洋结合”总结出了独家秘方——“老马饲料”:“有一次,金川集团从张掖请来专家问我饲料怎么配,我说了我的秘方,专家夸我非常懂。”

“艺高人胆大。”现在给自家和邻居的牛看个小毛病、打个针什么的,老马都不在话下。更厉害的是,他还成功地为自家的牛做过“手术”、救过命;为死去的牛做过“解剖”,摸出病因。

老马知道青储玉米营养价值高,便“有样学样”地在自家修起青贮池,摸索着贮存、发酵玉米。“村里人都劝我,文化不高,字都不认识多少,折腾什么,小心那七八亩玉米全赔掉了。”老马说,“赔了就是赔些玉米,可要是成了,我就赚大了。”

老马家的牛已经吃上了自产的青储饲料,他成功了。

山窝子里的6户养牛人

和住在山上的老马不同,赵家湾村祁家社的几户养牛能人,住在山下且四面环山。从村委会出发时,村会计就告诉笔者:“住在那儿就像住在‘锅底’。”

和老马一样,通往祁家社的山路依然蜿蜒、曲折,且有些危险。这里的养牛人,外出买牛、卖牛都得费一番周折。

祁家社社长介绍到,社里以前住着30多户人家,因为自然条件差,贫穷、落后,近十几年里,社里的人陆续外迁,只剩下6户,其中3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2017年受到金川集团帮扶后,赵家湾村养牛的人多起来了。祁家社虽然没有金川集团帮扶户,但在其他村民的影响下,社长带头,领着大家养起了牛。现在,6户人家里家家都有牛,其中养10头以上的就有3户。

钛镍之窗网在转载作品中如侵犯了作品著作权、版权、署名权和其它问题,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