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三九天,沈阳寒气逼人。位于辽中区的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钛合金精加工中心,各种钛合金零部件摆放整齐,闪着银白色的光。出于好奇,笔者搬起一件,轻得出乎意料。一旁该公司总经理、技术总工程师钟军笑着解释:“看着像不锈钢,但重量不到它的一半。”
钛及钛合金是性能优异的特色金属,具有轻量化、高强度、抗腐蚀和耐高低温等特点,是最重要的战略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化工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不久前,中车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正式下线,其变轨距转向架中的核心零部件有的就是我们参与生产的。”钟军的言语中透着自豪。
辽宁省是海绵钛生产大省,但一直以来,钛产品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不具备高端零部件产品批量生产能力。中钛公司2016年成立以来,着眼于高端装备制造,在充分开发钛及钛合金材料性能的基础上,打造了钛合金基础研发、熔炼、锻造、轧制、焊接、精密加工、部件组装等钛合金全产业链。短短4年多时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连续翻番,迅速成长为辽宁省潜在独角兽企业。
“跳得高,因为善‘借脑’。”钟军坦言,卖材料远没有卖零部件效益高。但想到易,做到难,需要强大的研发实力支撑。
“我们建有研究院,还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成立部企联合实验室,与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等院所深度合作,先后取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97项专利申请正在受理。”钟军直言,借助辽宁在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公司已拥有50项钛合金自主配方、型材加工、低成本冶炼工程化应用等专有技术,能针对客户的核心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跑得快,因为市场嗅觉敏锐。”钟军说,中钛公司从来不坐等招投标,而是主动寻找客户。公司设有专门团队,在各高端装备领域探索可用钛合金替代的零部件,然后研发制造出产品后让客户试用。比如,在轨道交通领域,绝大部分承载类零部件我们都有研究,在技术与应用方面领跑行业。”
从技术到市场,过程漫长。经过创新研发、中试、检测、批量化生产,才能形成订单。“像这种新开发的用于特种车辆的钛合金弹簧,得经过100万次疲劳测试,才算合格。”在嗡嗡作响的大型检测设备前,钟军介绍,整个厂区就是中试基地,具备把技术变成产品的能力。
过去,船舶上的设备、船板等用的都是钢材料。为实现钛材料替代,中钛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将从抗海洋微生物附着钛合金等方向开展开发。
中钛的触角也延伸至民生领域,与中科院金属所开展“高硬度刀具用钛合金材料”项目研发;同东北大学合作开展“加工钛合金用工业刀具及其涂层的研究”,目前已试验验证成功,马上就能小批量生产。
“高档汽车重要零部件也可用钛合金替代,一辆车只用一公斤钛合金,就会产生上亿元市场。”钟军眼中,一片“蓝海”有待开拓。
结语:
辽宁省钛及钛合金研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钛材冶炼生产品种全,潜力大,又有航空、船舶和汽车等大企业作为终端客户,完全有条件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在钟军看来,辽宁省钛产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只是缺少相关行业规划,企业间交流合作不够、总体规模偏小。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钛合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钛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走高端零部件研发制造之路。
“要重点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建立钛行业产业联盟,整合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抱团发展。这样才能瞄准高端装备制造的‘痛点’,抢占钛产业高附加值市场。”钟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