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钛业资讯 » 钛资讯 » 正文

整合与跨界融合的前奏是否已经敲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7  来源:中国有色网  浏览次数:55

   近日,本报一篇《钛白粉巨头重组欲进军金属钛产业》的文章,掀起了钛产业舆论的狂潮,在龙蟒佰利联未来规划中的6万吨海绵钛项目定位让风平浪静的钛产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乎所有的观点都指向了“产能过剩、过度投资、资本扩张、打破行业稳定”,但也有一些人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这个新思路、跨行业的“门外野蛮人”。

近年来,钛产业虽然被誉为“第三金属”,也不断被人们的“前景广阔、优势产业”所乐道,但整体来看,钛产业的现实似乎“变了味”,个头依然“势单力薄”,存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僵持不前等问题。而此次热点话题正切中钛产业要害——“竞争”。这两个字似乎把业内人的激情再次燃起,让“大整合、大跨界和大融合”的概念钻进了钛产业未来的蓝图中。

“整合”时代已经来临?

首先来看看我国海绵钛发展的历史。上世纪时,海绵钛产业是小而多的布局,上世纪70年代末期有七八家海绵钛企业,而到后期,淘汰得只剩下抚钛、遵钛两家总产量2000多吨的企业。同期,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海绵钛企业产量基本在万吨以上,有些已达到3万吨。到本世纪时,海绵钛产业发展迅猛,国有、民营共进退,企业数量巨增,但却导致产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不足,市场出现了散而乱的格局。

当龙蟒佰利联6万吨海绵钛的计划抛出后,表面看,这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规划,细思,这是对钛产业的一种“警示”。“警示”映射出钛产业未来大整合的先兆。

“跨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身边的事物已经给了我们警示,微信挑战了电信行业,支付宝冲击了金融行业,这是不可想象的,都在倒逼他们转型。”一位原钛业人,如今在金融产业的人士对这个观点尤为肯定。

目前,我国的钛产量与消费量位于世界第一,海绵钛企业也处于世界最多,但企业的体量却不是最强壮的。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 一把筷子难折断”,小而散的格局让我国的钛产业无法变成拳头出击,却诱发了恶性竞争等矛盾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整合的声音”便由此而来。

前不久,记者了解到,宝钛集团的老领导陈义超与遵钛集团老领导杨昌杰等在会面中,聊到曾经两家三线企业若是融合在一起,将彻底改变中国钛产业的发展格局。

实际上,并购重组是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和现代化经营的重要方式,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些较为“前卫”的产业来说,整合已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优势互补、资源优化、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等等这些都是整合带来的优势。

今年8月19日,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工业园区年产3万吨海绵钛合金材料配套年产3万吨金属镁项目正式签约。且不计佰利联预算的6万吨与青海的3万吨,当下国内海绵钛产能接近13万吨,而近两三年实际年产量仅有6万多吨,由此看来,“产能过剩”一词似乎已经不能形容这个产业的问题了。

此时的“丛林法则”已经初露端倪。

佰利联正是这个拉开了整合序幕的“引火线”。

一位“微钛圈”的人士评论该事件:“全国一年也就6万多吨的海绵钛产量,价格不到5万元/吨,几十亿资金操控就可以左右这个市场。佰利联收购也好、自建也好,一旦形成6万吨海绵钛产能,国内海绵钛企业必将大幅锐减,留下的是低成本+高质量的超大型海绵钛企业,或者是脱颖而出的海绵钛精品型企业。大整合只要做到发展为上、科学护航,整合必然有利于中国海绵钛产业在‘瘦身’中健康运行。”

“整合的时代要开始了。”

“丛林法则”告诉我们的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作为海绵钛企业来说,在惊恐和指责后,要做的即是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做专、做精产品。整合也好,独立也罢,整合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增值,体现运营效果才是关键。

“跨界融合”拉开序幕?

瀚华资产的张军在微圈中说:“最近看到佰利联发布进军钛行业的新闻,并没有感到意外。几年前走访佰利联,与佰利联董事长许刚有过深入交流,现在看,不仅是佰利联,氯化法钛白粉行业转型进入金属钛行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实际上,钛从原料开始展开,涉及钢铁、化工、有色三大行业,而钛白粉和金属钛更是如此,四氯化钛是两个行业的同一原材料。因此,同一原材料伴生的两个行业,未来将走在一起,是偶然,也是必然。

厚石科技的王石金认为:“氯化法钛白粉与金属钛(海绵钛和钛粉末)联合生产是大趋势,共同前段氯化,既可做大规模,又可降低成本,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所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对中国钛行业的发展是件好事,倘若两大行业的跨界融合可以促进钛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推进钛企业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具备竞争力的链条经济,灵活应对市场。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前几年在产业下游加工方面就有钢钛结合之争,而海绵钛企业也有多家上马四氯化钛生产线的;对于钛产业间的融合事件也并为少数,宝钛收购重组华神钛业、宝鸡钛城圈里的企业抱团取暖,这些都是产业融合的表现。

有网友这样说道:“我们钛圈的人还都有一种情怀,还在用行业内的角度看行业,但站在市场发展的角度看,市场就是市场,情怀就是情怀,市场竞争,适者生存。”

是的,也许跨界融合已经为钛产业拉开序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钛具有诸多优异性能,前景广阔。联姻或许也是拓展应用空间的一种方式。近些年,钛材已在一些应用领域开始替代部分材料,无论是海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还是医疗应用,我们的钛产业已经储备精良、蓄势待发。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在一些深加工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上仍待改进和革新。为何不能通过跨界融合解决这些问题呢?

今年10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在上海主办的国际钛业展中就出现了多个跨界融合的例子。一些钛企与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研发产品,优势互补,完美衔接了上下游产业链,将产品应用到了石油、化工、核电、航空、体育等诸多领域。

“要致富先修路”。“路”是跨界经济的桥梁。钛、化工、铸造、真空等领域都存在跨界融合,一旦激话,满盘皆活。而钛产业的路在哪里?在钛锆铪分会的大力助推,在媒介传播大力协助,在钛企自身的主动出击。

整合与跨界融合的前奏是否已经敲响?无论未来如何,钛业人应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佰利联的6万吨海绵钛事件,在整合中攥紧拳头,在跨界和融合谋寻出路,把钛的应用拓展到新领域甚至未知领域,把钛产业的上下游链条逐步紧扣,真正实现中国钛产业健康“瘦身”的大发展。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钛镍之窗"的信息,版权均属钛镍之窗网站所有。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钛镍之窗"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为"钛镍之窗"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会尊重著作权人或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著作权。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

      3、凡本网所载文章有关投资性建议和相关数据,仅供读者作为参考,使用前请核实,并请自行承担全部的风险责任。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钛镍之窗联系,电话:024-25716660 邮箱:service@tiniwindows.com

 
 
© 2014-2021 Tiniwindows.com 版权所有 辽ICP备14013372号-1 钛镍现货QQ群31463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