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材料应用 » 科技新材 » 正文

姜鲁鸣: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07  来源:军民融合网  浏览次数:110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当代军事科技发展规律,为我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信息时代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在人类历史上,军事和科技是一对孪生兄弟。军事牵引科技,科技支撑军事,二者的深度交融和互动最终引致军事革命发生。从战斗力生成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看,往往先是科技创新引发武器装备革命,然后才有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历史发展一再表明,科技创新对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具有先导性作用。

当前,世界正孕育着一场对未来军事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潮。不久前美国国防部称,美国正在推进“比互联网影响更大”的四个重大技术项目,包括原子级全球定位系统、太赫兹频率电子与超材料太赫兹频率范围等。这些“颠覆性技术”,都是典型的军民通用技术,推动军事科技革命的动因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可转换性越来越强、重叠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发达国家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重合率已高达80%以上。这一态势表明,人类已经进入军民通用技术时代。军事科技创新能力的活水源头,蕴含于社会经济技术体系之中。如果不能融入国家和社会科技创新大体系,军事科技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军队战斗力就会渐渐枯亡。

在这种理念下,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其基本手段为:加强体制整合,积极应对各种潜在的“技术突袭”;对核心前沿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前瞻布局、密集投资;构建向全社会开放的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小型民用技术企业的创新作用等。人们所熟知的因特网、隐身技术、全球鹰、X37B、X45等重大技术或平台,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掘民智民力和军民协同创新实现的。为发展无人机和自主技术,美国不惜连年举办“无人机挑战赛”“机器人挑战赛”等,面向全社会征集创新设计方案。俄罗斯成立的先期研究基金会,已成为国防创新的“技术直梯”,扶持了不少突破性创新。日本废除了长期实行的“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则”,其防卫省开始直接资助高校从事军事项目研究。

总的看,目前各主要国家围绕抢占新军事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正在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实质是对未来20~30年国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现代国防安全理念与理念的交锋、体制与体制的竞赛,比拼的是看谁的制度更具适应性、更具变革能力,更能通过融合凝聚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力量以支撑和孵化颠覆性技术创新。面对这一趋势,如果不能有效探寻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积极超前部署,就难以把控未来安全主导权。一旦失手,落后的将是整整一个时代。

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需求

在当代中国,将军事科技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具有极其旺盛的战略需求。

加快形成体系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军事能力,必须突破战斗力生成的高新技术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完成科技强军的历史重任,必须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创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积累了雄厚的科技基础,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已经数以十万计,很多民营企业高科技实力已经超过传统军工部门,军民协同创新的战略潜力日益显现。据统计,2015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110万件,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前沿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成倍增长。在这些创新活动中,中小企业是主力军。但目前获准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民营企业数量和比重还很少。要在先进武器装备研发等军事能力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要降低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就应进一步清除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障碍,必须充分利用民用科技资源和民用科技成果,形成军民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用全国最优质的科技资源建设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只有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军民科技资源充分融合,才能打造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军事力量。

大幅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高铁、核电、卫星为代表的高端科技产品举世瞩目,但科技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仍十分突出,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集成创新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军民分离。在军民分离状态下,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实际上被分隔为两个独立的运行体系,即一般民用科技创新体系和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二者面对市场不同,管理运行机制的不同,造成二者渐行渐远,导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创新乏力。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拆除军民科技之间的藩篱。通过军民协同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科技协同效应。以军事科技对民用科技作用来说,实施军民协同创新,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军事需求对重大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也能够更好发挥军事科技对高新技术的孵化效应,充分激活国防系统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加速军事先进技术转向民用领域。这样看来,在战争形态信息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的历史条件下,打破军民分隔的壁垒,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是我们在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实现根本性突破的关键。

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军民协同创新能力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竞争体系中的动态位势,也反映着国家发展和安全所倚重的经济技术基础性质。对一个大国来说,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否通过社会资源大整合,建立起领先于世界的物质技术基础。对当今我国而言,要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长远性、稳定性的协调发展,根本路径是要通过军民协同创新,形成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共生的良性循环,使本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经济技术形态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协调一致,建立起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经济技术力量和国防力量,进而实现终极意义上的富国强军。

军民协同创新的实践要求

习主席指出,我军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创新、支持创新、引导创新,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思想,我们必须在推动军民协同创新进程中积极作为。

更新理念。在长期的机械化战争实践中,军队作战能力的生成一直是在军队自身范围内循环的,由此人们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认识,似乎生成作战能力就是军队自己的事情,没有看到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与机械化条件下的战争已大相径庭,现代军事科技能力生成途径已远远超出军队自身范围,必须融入国家、社会甚至人民群众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坚决摒弃囿于国防和军队自身条件搞战斗力建设的狭隘思路,牢固树立“大科技”“大体系”“大集成”的理念,以一种胸怀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视野,一种基于信息时代发展、开放、共融的宽阔思维,积极主动地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如果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搞融合就是更多利用地方资源上,那就很容易置身于军民融合大局之外,充当军民协同创新实践的旁观者。

明晰需求。从根本上说,需求牵引是军民协同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如果缺乏全面、准确、清晰、具体的军事需求,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为此,应加强需求生成论证与评估,加强军队科技需求与国家创新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切实改变目前“军队分散提需求、军地多头搞对接”的状态,实现“军队统一提需求、军地统筹搞对接”,以科学合理的军事需求牵引前沿技术发展,从源头上促进现代军事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当前尤其应当关注“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军民协同科技创新问题。

超前布局。习主席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超前布局,就要强化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职能,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进行超前谋划,通过设计未来战争、创新作战概念,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超前布局,需要选择确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对军地技术均具“颠覆性”的超大型项目,打通梗阻,搭建桥梁,整合军地研究力量集中攻关,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超前布局,还要加大军民两用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重大原创性、前瞻性、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有双重影响的重大项目,完善优惠政策,建立允许失败机制,激励高新科技创新。

强化协同。协同创新,难在协同,贵在协同。推进协同,使过去各自独立运行的两大体系融合起来,成为推进现代战斗力生成和两大建设融合发展的强大推动器,最重要的是理顺各种涉及军民两大科技体系互动的基本利益关系。这就需要纵向上强化促进军地各级部门贯彻军民协同创新战略规划的激励机制,横向上强化促进军民创新主体及主体间协同合作的激励机制,以及协同创新过程中对军地双方进行合理补偿的机制。强化这些协同机制,就能营造出有利于军民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军地创新主体同频共振,共同打造富国强军统一的物质技术基础。(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钛镍之窗"的信息,版权均属钛镍之窗网站所有。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钛镍之窗"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为"钛镍之窗"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会尊重著作权人或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著作权。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

      3、凡本网所载文章有关投资性建议和相关数据,仅供读者作为参考,使用前请核实,并请自行承担全部的风险责任。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钛镍之窗联系,电话:024-25716660 邮箱:service@tiniwindows.com

 
分类浏览
热门资讯
行业会展
企业快讯
行业标准
 
© 2014-2021 Tiniwindows.com 版权所有 辽ICP备14013372号-1 钛镍现货QQ群31463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