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进步、市场空间、企业转型和产业模式等多个角度看,目前我国钛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钛材发展将助推我国制造业升级,应集中资源抢抓历史机遇,引领新一轮结构材料革命。”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带来建议,应加快组建国家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结构材料革命。
张剡代表认为,新材料是所有产业的基础和先导。一代材料一个时代,高端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引起划时代的产业革命。作为第4代结构材料的主要代表,钛材不仅在航空航天、大型舰船等重大工程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未来甚至可能取代钢铁。
据记者了解,我国钛资源储量占世界的37%,其中90%集中在攀西地区。四川攀枝花始建于三线时期,是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经济特区。在毛泽东、方毅等国家领导人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怀支持下,在广大科研人员共同持续50多年努力,先后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微细粒级钛铁矿选钛、转炉提钒等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开发出百米长尺钢轨、钒氮合金、高速铁路用轨、脱硝剂载体二氧化钛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建成了规模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我国钛铁矿储量居世界第一,若成功实现技术突破,不仅可以为产业结构优化和装备制造升级提供保障,更将引领结构材料革命。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求钛材低成本开发的工业化路径,因为钛是最有可能替代钢铁被大规模应用的金属结构材料。”张剡代表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
此外,从海绵钛及钛材的产量来看,我国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与美、日、俄等国相比存在“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缺陷。比如“蛟龙号”采用的是俄罗斯的钛板。而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钛产业发展最大的技术难题。
张剡代表指出,2013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开发试验区成立,并纳入国家发改委和四川省政府部省会商的重要内容。虽然相关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当前较为分散的资金和人才团队已无法适应钛业实现决定性突破的需要,信息壁垒导致研发各自为政、不成体系,整体进步慢而散。
为此,张剡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编制“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组建国家钛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模式新模式,集中资金,选择新流程,聚焦大项目,吸引国内外最优秀的专家团队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尽快实现钛的低成本生产技术的突破。
二是在此平台上,要依托智能化制造技术和基于高通量计算的材料数据库、材料基因工程、材料仿真等新型研发手段,瞄准重点高端产业发展,聚集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和资源,对基础实验、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及标准进行系统性开发。同时,紧紧围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大型舰船、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统筹规划,区域布局,跨界融合发展,引爆钛的新材料技术和应用的革命,助推高端产业发展。
代表委员小资料:
张剡,男,汉族,1962年7月生,四川德阳人,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党校研究生学历;电子科技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硕士学位。现任攀枝花市委书记、攀枝花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